跑步看似簡單,其實是結合全身協調、穩定與肌力控制的複合性動作。
✅ 跑步需要的基礎功能
① 雙腳騰空能力(跳躍控制)
② 單腳平衡與支撐能力
③ 核心穩定與骨盆控制
④ 下肢肌力與推進能力
⑤ 身體協調性與節奏控制
依據正常發展階段,跑步能力大致分為以下里程碑:
✅ 1~1.5歲
孩子開始嘗試走路,步態不穩、重心偏低,尚未具備跑步能力。
✅ 約2歲左右
部分孩子開始嘗試短距離快速移動,但仍屬於「走得快」的階段,跑步動作不協調、容易跌倒。
✅ 約2.5~3歲
大多數孩子已具備基本跑步能力,能進行簡單的短距離跑跳,但穩定性與協調性仍在發展中。
✅ 約4~5歲
跑步動作明顯成熟,步伐穩定、協調性提升,能結合轉彎、停下、改變方向等動作,平衡控制力更好。
若超過3歲,跑步仍常跌倒、動作不協調,可能代表:
✔ 核心與下肢肌力不足
✔ 平衡感發展較弱
✔ 足弓功能或步態結構問題
✔ 協調能力落後,影響整體動作發展
① 走直線平衡測試
【請孩子赤腳在地板上,沿著想像的直線一步一步往前走,雙腳踩在線上,雙手自然擺動。】
若走路過程重心左右偏移、腳步歪斜或頻繁跌倒,代表平衡能力差、核心與下肢控制不足,影響走路與跑跳穩定。
② 【單腳平衡測試】
請孩子單腳站立,雙手叉腰,維持10秒。
若身體搖晃、腳踩不穩、迅速放下,代表平衡感與下肢穩定性不足,需加強核心與下半身控制力。
③ 【仰臥橋式單腳測試(觀察骨盆控制)】
請孩子平躺,雙腳彎曲踩地,先抬臀至骨盆平衡位置,再嘗試單腳抬起。
若抬起單腳時,骨盆歪斜、抖動明顯或無法穩定,代表核心穩定性、骨盆控制能力與下肢肌力不足,容易出現走路歪斜、跑步不穩、代償動作。
✅ 雙腳騰空能力|跳躍訓練
✅ 單腳平衡與穩定性訓練
✅ 核心穩定與骨盆控制
✅ 下肢肌力強化
✅ 動作協調與步態優化
會的。足弓扁平、結構不穩,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步態與跑跳表現。
✔ 足弓正常時,能幫助吸收地面衝擊、穩定步伐
✔ 若足弓塌陷,孩子跑步時腳步容易偏內側、重心不穩
✔ 長期下來,會影響平衡感、跑步協調性,甚至增加膝蓋、腰背的代償壓力
因此,除了觀察步態,建議透過功能性訓練,強化足弓結構與下肢穩定性,才能根本改善跑跳能力。
簡單觀察以下幾個日常動作,就能初步判斷孩子的基礎功能狀況:
✔ 走路或跑步容易歪斜、跌倒、絆腳
✔ 上下樓梯不穩、需要扶牆、動作遲緩
✔ 平衡感差,單腳站立時間短、重心晃動
✔ 久站或走路時間不長,就喊腳酸、累
✔ 坐不住、姿勢不良、身體容易歪斜
若出現上述狀況,代表可能有核心無力、平衡差、下肢穩定性不足的問題,建議安排專業評估與訓練,幫助改善。
多半是相同原因。跑步、跳躍、爬樓梯這些動作都需要:
✔ 核心穩定、骨盆控制
✔ 下肢肌力與平衡感
✔ 足弓功能與結構穩定
若基礎功能不足,孩子不只跑不穩,日常爬樓梯、跳躍、平衡相關動作也容易出現不協調、跌倒、疲勞感,長期可能影響活動能力與自信心。
透過全方位的功能性訓練,循序改善上述基礎能力,才能從根本提升孩子的體態結構與動作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