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現結構性扁平足或發育遲緩的足弓狀況,可能會影響:
✔ 走路時內翻明顯、步態不穩
✔ 容易感覺腳酸、疲勞,活動量下降
✔ 膝蓋、臀部、下背容易代償出現不適
✔ 體態結構失衡,影響長期姿勢發展
✔ 嚴重者,可能伴隨扭傷風險或影響運動表現
常見早期警訊:
🔹 走路易絆倒、步態內八、雙腳內翻
🔹 長時間站立或走路容易喊腳痠、腳痛
🔹 鞋子內側明顯磨損、腳底印跡偏平
✔ 新生兒~約2歲(托嬰、幼幼班階段)
腳底脂肪層厚,足弓尚未形成,呈現自然平足,屬正常現象。
✔ 約2~4歲(幼稚園小班~中班)
隨著身體發展,足弓開始逐漸出現,這個階段仍常見彈性扁平足,活動時足弓略為顯現,靜止時偏平。
✔ 約5~7歲(幼稚園大班~國小一年級)
大部分孩子的足弓會逐步成形,走路穩定性改善,若此階段仍有明顯扁平足、內翻步態、走路易累,建議開始留意。
✔ 7歲以上(國小二年級起)
足弓發展趨於穩定,若持續塌陷明顯、步態異常、結構不良,需進行功能評估與適當訓練,預防長期姿勢代償。
很多人以為足弓問題只跟腳有關,其實,核心穩定性與足部結構息息相關。
✔ 核心肌群(腹部、骨盆底、腰背穩定肌)負責穩定骨盆與脊椎位置
✔ 骨盆位置若不穩定,會影響下肢對齊與踩地的角度
✔ 當骨盆結構不良,容易出現步態代償,進一步加重足弓壓力
✔ 長期下來,足弓塌陷、內翻步態惡化,甚至影響膝蓋與下背
現代孩子核心無力問題越來越普遍,主要與以下生活型態有關:
✔ 長時間使用3C產品
滑手機、看平板、電視時間過長,導致久坐不動,腹部與背部深層肌群缺乏鍛鍊,影響身體穩定性。
✔ 戶外活動量不足
缺少跑跳、攀爬、平衡遊戲等自然動作,讓孩子無法透過日常活動發展良好的核心控制力。
✔ 姿勢習慣不良
久坐姿勢駝背、斜躺、翹腳等習慣,長期下來,核心肌群容易鬆散無力,身體結構失衡。
✔ 成長過程缺乏功能性訓練
學校或生活中缺乏針對性的核心穩定與體態優化活動,導致孩子動作不協調、姿勢控制力下降。
🔹 坐不直、容易駝背
🔹 走路歪斜、步態不穩
🔹 動作協調性差,容易絆倒
🔹 足弓無力,伴隨扁平足或內翻步態
每個孩子的成長與身體結構都不盡相同,透過一對一健康訓練,結合專業評估與個別設計,協助孩子循序漸進打造更平衡、更健康的身體基礎:
✔ 體態結構檢視
透過動作觀察與功能評估,找出姿勢不良、足弓問題、核心無力等潛在狀況。
✔ 客製化訓練設計
針對孩子的實際需求,量身安排伸展、核心強化、協調性和平衡能力練習。
✔ 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
運用遊戲、道具與互動引導,讓孩子在輕鬆氛圍下學習正確動作,提升參與意願。
✔ 結構性體態調整
結合足弓訓練、平衡練習、核心穩定訓練,幫助改善扁平足、姿勢代償、走路不穩等問題。
✔ 家長衛教與居家建議
提供簡單實用的日常動作提醒與居家訓練建議,讓家長一起參與孩子的體態優化過程。
許多小朋友在幼稚園階段出現彈性扁平足,屬於正常現象,隨著年齡增長、足部肌群發展,足弓通常會逐漸形成。
不過,若孩子:
✔ 到了5~7歲(幼稚園大班~國小一年級),足弓仍完全塌陷
✔ 出現走路不穩、內翻、容易腳酸、活動量明顯受限
建議安排專業評估,透過適度訓練協助足弓發展,避免影響走路穩定與整體體態結構。
是的,核心肌群穩定性不足,會影響孩子的平衡控制與動作協調能力。
常見表現包含:
✔ 站不穩、容易歪斜或走路不穩
✔ 上課、活動中常跌倒或缺乏方向感
✔ 動作緩慢、姿勢控制能力差
透過基礎伸展、核心穩定性訓練,能幫助孩子強化身體結構、提升控制力,改善不良動作習慣,讓生活與活動表現更順暢。
我們的課程屬於功能性健康訓練,包含結構評估、伸展、核心與平衡能力練習,過程中需要孩子理解指令、配合動作。
一般建議:
✔ 國小三年級以上開始參加,較能聽懂指導、穩定配合訓練流程
每個孩子狀況不同,若有疑慮,歡迎來現場諮詢,我們會給予最適合的建議。